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

阿里山浮光掠影之二

阿里山姊妹潭青碧水色


 阿里山千歲檜已有2000餘歲了

        阿里山姊妹潭是兩個大小不一的高山湖泊,相傳是兩位美麗的山地姊妹追求愛情不果,相偕殉情的地方;妹潭呈圓形,佔地約20坪;姊潭佔地160坪,呈長方形,  潭中以檜木為基座,建蓋兩座相思亭,有木橋橫跨連接到潭邊;兩潭相據不到50尺,潭水清澈碧綠,倒影清晰。
       值得一提的是,當我在八日清晨去拍時,晨曦中的姊潭幻化一股靈氣,水色好美,使我腦海中 浮現九寨溝的影子,本以為是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,結果旁邊的陸客竟然也開口讚嘆,這水色和水中沉木交織的景象有點像九寨溝。


九月7日黃昏時天色灰濛的妹潭
九月7日黃昏時天色灰濛的妹潭
       九月8日晨光中的妹潭

 九月7日黃昏時天色灰濛的姊潭








 九月8日晨7時左右樹梢有金光加持的的姊潭
 





        阿里山的林木不僅聳入雲天,且造型多變,來阿里山觀木,無論是知名的三代木、象鼻木、永結同心‧‧‧‧‧等,或不知名的,都讓人很有拍的衝動,如果賦予豐富的聯想力,彷彿都是樹精靈了!
        此次走的林道有兩條,一從姊妹潭走到受鎮宮,二從阿里山賓館,經過三代木、象鼻木,最後來到香林國小和慈雲禪寺附近的神木區


過了沼平公園 ,往姊妹潭走去時,進入山林之鄉
 
呼嘯而過的小火車似乎在喚醒沈睡的山林

 



        從姊妹潭往受鎮宮走時,一路享受森林芬多精,深深的吸口氣,哇!沁涼如水 ;巨木深入天際,視線從掃視地景到仰望空景,心神也被帶到樹梢。

 有名的永結同心


 







       受鎮宮建於西元1969年,不僅是園區規模最大的寺廟,也是全省海拔最高的廟宇,更是當地人的信仰中心,供奉玄天上帝為主神;農曆3月3日玄天上帝生辰前一週,傳說會有天蠶蛾飛來棲附神像上,好像來祝壽似的,待生辰一過即飛走,30年來不曾中斷過;受鎮宮旁亦有一處水潭,碧綠如畫,也是美景。
   




       九月8日行程中的壓軸戲,就是拜訪神木,出了阿里山賓館,沿路有森林木棧道,途中經三代木、象鼻木,最後來到香林國小和慈雲禪寺附近的神木區


 阿里山的森林木棧道

 走進這條步道就是前往三代木、象鼻木所在地


象鼻木奇趣天成,本是一株老檜木的樹頭,無論是象頭、象眼、象鼻皆維妙維肖

 三代木在象鼻木另一邊

神奇的三代木,見證了樹木生生不息,旺盛蓬勃的生命力

 

        阿里山神木景點,原指阿里山森林鐵路神木車站的阿里山神木,這一棵樹齡高達三千餘歲的紅檜,在1956年6月7日清晨遭到雷擊,後於1998年因恐壓到鐵路,所以被放倒以後,林務局整理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38棵巨木,搭建巨木群棧道,遂成觀光新景點;這些巨木連同原本的阿里山神木,併稱阿里山神木群,樹種皆為紅檜。


 阿里山巨木群的樹靈塔


阿里山香林神木,舊名光武檜。位於慈雲寺及香林國小旁,近阿里山一號巨木步道;樹種紅檜,樹胸圍12.3公尺,高45公尺,樹齡推估2300年,海拔2207公尺,舊名之所以為光武,是因為推算神木落地發芽的時間約為東漢光武帝年間 。2007年1月1日經票選當選為新一代神木,改名為「阿里山香林神木」。



阿里山巨木群

 慈雲禪寺古剎風采

 我很喜歡這棵千歲檜










        原本認為只捕捉到阿里山的浮光鱗爪,只想草草寫一篇遊記,可查了資料,想法蜂擁而來,竟欲罷不能,此時此刻依然不吐不快。

        讀了一篇【去阿里山化的阿里山詩路步道】,對於作者淵博的知識,文筆爽俐達到鞭辟入裡的最高境界,大感拜服;可是文中列舉土生土長的阿里山人及台灣生態攝影家陳月霞的觀點~【阿里山『詩』道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,在山林入口處豎立高大碑文,亦十分突兀;『詩』道應正名為『屍』道;『木』碑應更改為『墓』碑

       看了這段文詞,我原本滿懷憧憬,下次去阿里山,一定要再訪詩路步道,好好閱讀十三位詩人《包括鄭愁予、余光中,林煥章、席慕蓉‧‧‧‧等》,以及鄒族詩人高一生的塔山之歌,懷抱的美好想像與韻緻,全部被破壞殆盡,心中大憾。

         除了列舉陳月霞女士 的看法,作者觀察入微,指出入口處余光中的阿里山讚詩文的下面,加了祖籍「福建永春」,作者認為【余光中個人生平僅加上祖籍,卻未提及台灣其他地方,從詩道營建的時間及內容,都恰好迎合中國遊客對台灣土地的想像,也營造中國遊客對台灣人的原鄉想像
另外,作者也認為余光中的「阿里山讚」【詩文停留在個人的審美想像與愛好品味之上,整首詩僅見象徵性的〈神木〉〈高山〉‧‧‧‧‧‧等修辭,卻看不見阿里山歷史的內涵,十足是觀光客寫給觀光客看的詩文;完全無視於台灣山林的滄桑史,其實是一場去政治化去歷史性的美化過程

         一條穿梭在櫻花與森林的空中步道,希望遊人來此招雲攬霧,享受漫步雲端與櫻花共舞的心靈饗宴,詩人們也如李婆,很單純的響應山靈的召喚,沈醉其中,儘是風花雪月雲海翻騰日出晚霞巨木樹靈的意象,這些意象不正是是阿里山之美嗎?若說一定要去歷史滄桑沈痛,那也要呼籲櫻之道的櫻花都該砍去,廣植櫻花不就是媚日,未脫殖民餘孽存留氣息;曾幾何時,台灣就是這麼糾葛,這麼泛政治化,所以我都不知該用什麼角度來看事情,明明是詩道可以妖魔化成了屍道,只要觸及中國,就可以極端至此,僅僅是個祖籍小事就可以擴大揣摩成迎合陸客口味,陸客這麼好擺平嗎?還有你要賺人家口袋的錢,要拿傷痕要拿歷史來鞭撻人家,誰要來?

        作者也引述陳玉峰先生在〈阿里山永遠的霧林故鄉〉一書中指出,阿里山在日治時期經歷正式運出木材,到1941年以迄1955年二次大戰前後的濫伐期,之後又是原始林的砍伐期;陳玉峰先生將台灣森林的一頁滄桑史結合台灣殖民歷史進行思考,認為「百年來『農業台灣,工業日本及南進基地』的殖民地剝削,繼而『以農林培養工商及反攻大陸』的跳板政策,其土地生產並非站在台灣人永世經營的立場而兼顧世代」
     
        陳先生是一位研究台灣山林的專家,他的看法我也覺得很中肯 ,但殖民地剝削遠遠超過跳板政策太多太多了,到底阿里山的巨木是被一船一船運走的,遠離故鄉,遠離台灣,跳板政策早在三十年前就不跳了,而口號喊了二十幾年,到底也沒能把阿里山一棵巨木當做資源反攻大陸去。

        如果說政府要檢討,濫墾濫伐是值得批判的,山地過份開發造成土石流更是創痛;然而歷史無法重新演繹,如果一昧窄化或仇化某個假想敵 ,檢視傷口是為了治癒傷口,而不是在傷口抹鹽,記憶歷史教訓是為了展望未來,讓台灣人民有更美好的生活,櫻花應該廣植,不必砍掉,因為她真的美麗,太多台灣人喜歡她,為生活抹上幸福色彩;詩路步道可以讓遊客乘著詩的翅膀,為阿里山的美製造更多遐想,三分美七分想像,美事一樁,鼓勵都嫌不及,何苦醜化。

       我認為山林大自然之美就是最好的心靈解藥,如果阿里山的任何改變是為了讓遊人可以縱橫山林,笑醉山林,都是值得肯定的,把台灣之美傳播出去,就是愛台灣啦!